中國的長壽文化,有眾多特色鮮明的重慶符號:巫山,鹽鹵,丹砂,白酒,巴寡婦清,長壽,長壽山,長壽湖……。
這些符號,構成一道道古樸、厚重、別致的風景,鑲嵌在中國長壽文化的版圖上,異彩紛呈,靈光四射。
巫山,中國長壽文化的早期中心
中國早期長壽文化的演變,可以概括為一源三流,即起始于一個源頭,演變出三系支脈。
一個源頭,是指處于萌芽階段的原始長壽文化。主要表現(xiàn)為對上天和神靈的敬畏,對巫師和巫術的迷信,對長壽的渴望,對壽者的仰慕,對不死之藥的癡迷。
三系支脈,是指原始長壽文化從春秋中葉開始分流演變而成的人本長壽文化、科學長壽文化和宗教長壽文化。
人本長壽文化,是中國長壽文化的第一次歷史轉型。最大的特征是,把追求長壽從依賴上天和神靈,轉移為依賴人類自身。
科學長壽文化,以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、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為標志,并派生出氣功養(yǎng)生學、藥物養(yǎng)生學、膳食養(yǎng)生學、宮廷養(yǎng)生學等分支學科。
宗教長壽文化,集中在道教和佛教。道教主要表現(xiàn)為練功調氣、煉丹服藥,佛教主要以禪宗的禪定靜慮為代表。
中國最原始的長壽文化,主要起源于三個地帶。
一是昆侖神山。這是中國最早的長壽文化神話區(qū),被譽為“帝之下都”,“百神之所在”,最有權威的神是西王母,掌管著不死之藥。
二是環(huán)渤海灣。相傳海上有蓬萊、方丈、瀛洲三座神山,山上有長生不老之藥。戰(zhàn)國秦漢時期,多位帝王曾派人尋找不死之藥。
三是巫山地區(qū)。古代巫醫(yī)同源(巫,繁寫一為“毉”,從巫),故巫就是上古的醫(yī)者。據(jù)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西經(jīng)》記載,山有十巫,從此升降,溝通上天、神靈與人事,且“皆操不死之藥”。
巫山以巫醫(yī)合一為基礎,以鹽鹵,丹砂,白酒為依托的長壽文化,使延年益壽的夢想擺脫了迷信的束縛,走上了科學的道路,從而成為中國原始長壽文化分流轉變?yōu)榭茖W長壽文化的演化中心。
鹽丹酒,中國長壽文化的三塊基石
從早期巫醫(yī)合一,到秦漢以后巫醫(yī)分立,重慶地區(qū)的鹽鹵,丹砂,白酒,為中國長壽文化走向科學化奠定了重要基礎。
重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鹽鹵之都。上古時期,以寶源山(今巫溪境內)鹽泉為中心的大寧河流域,是南方的主要產(chǎn)鹽區(qū),后來擴展到整個峽江地區(qū)和四川全境。
重慶是中國最大的丹砂之鄉(xiāng)。巴渝文化,往往鹽丹并提。史載,古代巴人聚集區(qū)皆產(chǎn)丹砂,核心區(qū)域為峽江和渝東南地區(qū)。
重慶是中國古代的酒都。商周到南北朝,峽江地區(qū)盛產(chǎn)“清酒”、 “巴鄉(xiāng)清”,馳名全國,《水經(jīng)注》曾記載重慶“郡出名酒”。唐宋元明時期,以云陽出產(chǎn)“曲米春”最為有名。明末清初之際,重慶人因戰(zhàn)亂逃離家鄉(xiāng),白酒技術向西南轉移,催生了后來川南黔北的中國名酒金三角地帶。
鹽鹵、丹砂、白酒,都是人類長壽必不可少的藥用物資。
鹽鹵是人類生存必需品。有鹽則生,無鹽則亡,是一條鐵定規(guī)律。中國歷史上的很多戰(zhàn)爭,就是圍繞爭奪鹽鹵資源展開的。
丹砂是長生之藥。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將其列在中藥上品之首位,《抱樸子》謂“仙藥之上者丹砂”。歷代視丹砂為神物,煉之者眾,服之者迷,流傳甚為久遠。
白酒既是食品,更能藥用。酒能益壽,早為常識。醫(yī)源于酒,由來已久。醫(yī),繁寫本作“醫(yī)”,其中“酉”,本為盛酒之器,與酒義通。《漢書·食貨志》謂,“酒,百藥之長”。
巴寡婦清,中國長壽文化始祖
說到丹砂,不能不提到出生于重慶市長壽區(qū)的巴寡婦清。說到巴寡婦清,人們都稱頌她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女實業(yè)家,而忽略了她的另外一個重要身份:中國長壽文化始祖。
在中國長壽文化的三塊基石中,丹砂因其長生功效,影響最大。而巴寡婦清,則是目前已知最早生產(chǎn)經(jīng)營丹砂的企業(yè)家。
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有這樣的記述:
而巴(蜀)寡婦清,其先得丹穴,而擅其利數(shù)世,家亦不訾。清,寡婦也,能守其業(yè),用財自衛(wèi),不見侵犯。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,為筑女懷清臺?!澹F鄉(xiāng)寡婦,禮抗萬乘,名顯天下,豈非以富邪?
從這個記載看,巴寡婦清的身份異乎尋常。
當時巴渝地區(qū)還處于政教(原始宗教)合一、巫醫(yī)合一的歷史階段,作為宗教領袖的巫,同時也是政治領袖、經(jīng)濟首領和掌握醫(yī)藥技術的醫(yī)家。如此顯赫的家族背景,顯然具有巫醫(yī)合一的時代特征。
從“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,為筑女懷清臺”的歷史看,巴寡婦清的地位可謂炙手可熱。個中的玄機,與其擁有長生之術不無關系。
歷來對這句話的理解都頗值商榷。“貞婦”,按照慣常的解釋,指夫死不嫁,保守貞節(jié)的婦女。其實,貞,本義為占卜,商周時期形成貞人階層,是君主身邊地位極高的權力集團,其身份和職責相當于南方的巫。可見,巴寡婦清就是女性貞人。
秦始皇渴求長生不老之藥,曾屢屢被方士蒙騙,而丹砂對人的長壽則有實際功效。巴寡婦清作為控制丹砂的巫醫(yī),對秦始皇而言具有特殊價值,所以才會“以為貞婦而客之”,就是“把她當作女性貞人(巫醫(yī))而按貴賓之禮供奉她”。換言之,巴寡婦清的另外一個隱秘身份,應當是秦始皇的保健醫(yī)官。
據(jù)專家考證,秦始皇陵寢地宮灌注多達上百噸的水銀,從當時丹砂產(chǎn)地和擁有量來分析,正是由巴寡婦清供應的丹砂煉就的。
長壽,中國長壽文化地標
說到中國長壽文化的重慶符號,不能不說到長壽區(qū)。長壽,是重慶最有影響的中國長壽文化符號。
目前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(qū)域,只有重慶的長壽區(qū)用“長壽”二字命名。從元末至正23年(公元1363年)明玉珍大夏政權置縣至今,長壽之名已經(jīng)使用了接近650年。
更為奇特的是,重慶的長壽得名后,其它地方叫長壽的,就只好改名。湖北鐘祥,自西魏大統(tǒng)17年(公元551年)置長壽縣,歷經(jīng)820多年,明洪武9年(公元1376年)廢止,顯系讓名于重慶的長壽。黑龍江延壽,清光緒二十八年(公元1903年)置長壽縣,民國初年,因與重慶的長壽重名,故而改為今名。
關于長壽得名的依據(jù),康熙53年(公元1714年)《長壽縣志》說得很清楚:“縣有長壽山,以人多壽考,故名”。
其實,長壽“人多壽考”的歷史,遠遠早于元末明玉珍始置長壽縣的公元1363年。明朝的《蜀中廣記》卷18《重慶府·長壽縣》記錄“樂溫山”時引《樂溫志》云:“以此山人多耆耉(音qígǒu,長壽之意),亦名長壽山”。
這里提到的《樂溫志》,顯系長壽置縣之前的古樂溫縣志,據(jù)考證,其編纂時間為南宋。據(jù)此,長壽“人多壽考”的歷史,至少起于宋朝,或者更早時期。
長壽湖,中國長壽文化圣地
既然長壽得名于長壽山,那么,山在哪里呢?
明末曹學佺《蜀中廣記》卷18《重慶府·長壽縣》援引《樂溫志》,有這樣一段記載:
《樂溫志》曰:樂溫山,下有樂溫灘,在縣南四十里。元時置涪陵巡檢司,因唐縣址也。地氣常溫,禾稼早熟,因之得名?!吨尽芬源松饺硕嚓?/span>耉,亦名長壽山。
據(jù)此,作為長壽得名依據(jù)的長壽山,原名樂溫山,山下有樂溫灘,位于古樂溫縣城(今長壽區(qū)龍河鎮(zhèn)灌灘寺,已沉入長壽湖底)以南40里。
康熙53年《長壽縣志》則說“樂溫山,治東四十八里”。民國17年《長壽縣志》又說“樂溫山,在治東北五十里”。兩個記載只是里程有2里之差。
按照這些記載,長壽山應該位于古樂溫縣城以南23公里和現(xiàn)長壽區(qū)城區(qū)河街東北28公里的接壤地帶。
結合歷史記載、出土文物、山川名物、地理特征等因素綜合考證,古樂溫灘就是現(xiàn)在的獅子灘,古長壽山就是現(xiàn)在的長壽湖安順島。因此,長壽湖又多了一個富有文化底蘊的名字:中國長壽文化圣地。
當然,重慶的長壽文化符號還不止這些。但是,就是這些符號,已經(jīng)足以證明重慶在中國長壽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:中國長壽之都。
2010年10月20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