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總是渴望,人生多一份快樂,少一些煩惱。然而,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?,F(xiàn)實生活中,經(jīng)常聽人抱怨,煩惱時起,如影隨形,久久揮之不去。
那么,煩惱真是“此情無計可消除”么?其實,心有山水,就是一大良方。
煩惱者,往往焦躁不安。對此,北宋理學(xué)大師程頤曾經(jīng)有“靜后見萬物,自然皆有春意”的人生感悟。事實上,心靜不僅能夠消除煩惱,而且能夠讓人感受到更多“春意”。
如何消除煩惱,中國文化特別重視一個“靜”字。儒家靜坐,道家養(yǎng)氣,釋家禪定,入靜之方可謂林林總林。其實,入靜的最佳方法,莫過于悠游山水,回歸自然。
哭啼的嬰兒,一旦抱入母親懷里,立馬就會特別安靜。人們一旦投入大地母親的懷抱,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,煩躁的心緒很快就會歸于寧靜,此時不知煩惱為何物。道理很簡單,“人心之動,物使之然也”。遠離可能引起煩惱之“物”,煩惱自然煙消云散。
寄情山水,愉悅身心,歷來是中國人陶冶情操,洗滌塵俗的慣性思維。孔子有“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;知者動,仁者靜;知者樂,仁者壽”的體驗。莊子有“山林與,皋壤與,使我欣欣然而樂與”的欣喜。陶淵明有“少無適俗韻,性本愛丘山”的自詡。李白有“問余何意棲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閑”的自得。
然而,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人們,或為事業(yè)操勞,或為生計奔波,或受時間之限制,或受財力之約束,不可能一有煩惱就能投身自然,親近山水。
解決的最佳方法,當(dāng)然是心有山水。心有山水,則我心即山水,山水即我心,無時空之阻隔,無財富之羈絆,取之不盡,游之無限,無疑是人們蕩滌胸中塵埃,求得心靈解脫的最佳途徑。北宋高僧釋惠洪有詩云“胸次有丘壑,笑談無俗氛”,可謂深得心有山水之神趣。
心中山水,可以是山水的影像,可以是山水的詩文。
山水影像,可以是“滄海日,赤城霞,峨眉雪,巫峽云,洞庭月,彭蠡煙,瀟湘雨,武夷峰,廬山瀑布”,凡宇宙萬象、天地奇觀,皆可置于胸臆之間。心中山水還可以因人而異,按需而置,隨心所欲,隨意組合,或是現(xiàn)實山水之疊加,或是虛幻山水之玄想,皆可任我游之玩之,皆可任我賞心悅目,皆可任我馳騁遐想。
山水詩文,讀之如游奇山異水,同樣可以陶冶心性,洗凈塵襟?;蛘咦屓恕暗巧絼t情滿于山,觀海則意溢于?!?;或者讓人“草色人心相與閑,是非名利有無間”?;蛘咦屓恕?/span>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間”,而塵心漸息,俗氣潛消。或者讓人觀山之雄偉,生雄奇之氣;觀海之浩瀚,生浩然之氣。
神游之趣,妙不可言。心有山水,作為一種以虛制實的修身方法,
其實是一種生活情趣,一種精神境界,一種人生智慧。
心有山水,良藥一劑。時時服之,妙趣無窮,受益終生。
2011年10月26日
|